详细内容

山西沁县:微改造深提升推动乡村蝶变

时间:2024-08-22      来源:中北新闻网     


  青山苍翠,好山好景,长治市沁县南里镇东林村群众门前景观错落有致,红砖黄墙绿树成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焕然一新,几位老人带着孩子边在广场玩耍,边讨论着村里近期的变化。


  东林村位于沁县西南方向,距县城17公里,距南里镇政府5公里,由东林、下河、后沟3个自然村组成,村集体经济产业有肉鸡养殖和光伏发电,年均收入20万元。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荣获“推进‘三晋花园·水美名城’建设红旗村”。沁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会召开以后,东林村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因地制宜抓规划,统筹推进“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等重点工作,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正在生动描绘。


  村子要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改造期间,乡镇班子成员、村“两委”干部,真正把会议开到“现场”,把工作沉到“一线”,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给出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法。对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难点堵点问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抢先干、带着干、一起干,使群众也纷纷加入,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东林村积极建立交通沿线整治与管护长效机制,实施垃圾分类处置并转运,下河、东林、后沟3个自然村村庄清洁、垃圾分类列入村规民约,并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卫生管护机制。拆除房前屋后乱搭乱建1处,庭院边角、空闲整治5户,庭院卫生户厕清洁打扫50户。共清理乱堆乱放生活垃圾31处,清理《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地旧址小广场河道100米,排除黑臭水体,引入干净水源和观赏性金鱼。


  村子要发展,村民是主体。“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东林村村干部、驻村规划师通过登门走访、谈心交心等方式,及时收集群众对生产生活、民生实事、环境卫生等多方面诉求,扎实做好民情研判、民心疏导和民意汇聚,听取基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30余条。不到半年的时间,东林村交通沿线种花种草1300平方米,村庄道路安装花草护栏1200米,进村道路悬挂红灯笼80串240个,组织机械清理村内河道600米,清理生活垃圾50余处,修理坑洼路面50米,打扫交通沿线各类公共厕所2座。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作为《新华日报》(华北版)旧址的所在地,东林村坚持以南里镇“红色名镇、产业强镇、交通要镇、生态靓镇”“四镇”建设思路为指引,深入实施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坚定不移抓实基层党建,持之以恒推进全科网格化管理,安全、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走在全镇前列。特别是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创建,在改善村级基础设施、保护修缮《新华日报》(华北版)旧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东林村将继续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新华日报》(华北版)旧址功能配套,在保护、升级、提质基础上,将红色与教育深度融合、观光与体验结合,创新推广“红色教育在旧址、劳动实践在田间、吃饭住宿在农家”的红色研学模式,引导研学课堂办到美丽乡村、田间地头,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研培、红色文创和红色乡村建设,以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带动更多农民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


  下一步,东林村将按照南里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工作部署,立足“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农民主体”,聚焦村庄规划、人居环境、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集中提升,让环境“净起来”、乡村“美起来”、群众“富起来”,建设集秀美山水生态、红色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魏堃)


责任编辑:张莉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北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