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黑臭水体 守护乡愁水脉
时间:2024-01-11
黑臭水体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山西省加快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清零,着力解决百姓身边的突出水环境问题,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农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以试点为契机 探索多种治理模式 位于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孟匠村村南的锦绣湖,是上世纪末建设的人工湖塘。因管护不力和附近居民向湖塘倾倒垃圾、排粪水,景观湖变成了臭水坑,墨绿色的水体散发着刺鼻的臭味。不仅如此,每年汛期,锦绣湖的污水会顺着渠道流入丹河。锦绣湖成了晋城市农村黑臭水体的典型代表。 2022年,晋城市入选国家首批15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以来,坚持上下左右一盘棋,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设计标准、统一施工运维、统一竣工验收、统一咨询服务“五统一”要求组织项目实施。 同年,晋城市政府成立治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全项目周期管理模式”,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该市生态环境局委托技术咨询单位,对水体治理路径进行专业评估及全过程指导,通过定期检查、抽查和随机检测等方式,对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把关;该市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总承包单位,采用“大兵团”作战形式,同时投入760余人次推进施工建设工作。同时,项目全程主动征询村民意见、引导村民将厕所、污水、垃圾、保洁等事项统一管理运营,通过政府补贴、农户付费、企业支持等方式保障管护运营经费到位。 黑臭水体的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治理。晋城市结合实际,扎实抓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开源引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将“死水”变为“活水”,探索出多种适合北方农村的黑臭水体治理模式,为百姓守护好乡愁水脉。 晋城市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养护管理一处处长田红武说:“有的项目充分衔接改厕,根据水源类型确定污水收集处理模式;有的项目根据用水需求和尾水去向,科学确定污水处理标准,缓解我市用水压力;还有的项目尽量盘活现有集中式污水处理场站收集能力,坚持非必要不上设施的理念,严格控制设施数量。” 以锦绣湖为例,治理前,考虑到污水处理后将用于村庄景观建设,便适当提高污水治理标准。治理中,项目方首先控源截污,对孟匠村与晋北社区5000人口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并接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网;然后清淤疏浚,先后清理锦绣湖原有发黑发臭底泥57600立方米,同时疏通溢流口管道75米,实现隐性污染源100%全清理;最后为锦绣湖重新补水,加之种植水生植物及相关设施,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水体自净能力及生物多样性。 “待到明年春暖花开时,种植的荷花、芦苇、连翘、菖蒲等构建起环湖绿带,小型生态湿地和浮床微景观点缀其间,完成补水后的锦绣湖碧波荡漾,这里必将成为市郊一景,当地群众可以围绕这一景观水体,尝试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项目经理王文兵满怀憧憬地描绘了锦绣湖的未来。 制定整治规划 百姓共享美丽“湖景” 2023年12月19日,记者走进吕梁市文水县大象村,同行的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文水分局副局长李晋忠指着一处被白雪覆盖的深塘介绍说:“文水县地势相对平坦,夏季,各个村庄为了防雨防洪,在村子最低处修建了缓洪池,由于长时间无人管理,再加上倾倒垃圾,导致这些缓洪池逐渐变为影响环境的黑臭坑塘。” 虽然有白雪覆盖,记者看到眼前的这处黑臭坑塘已经变得整洁干净,塘体四周是修整一新的边坡,周边还铺设了平整的步道。采访中,虽然天寒地冻,但周围仍有村民前来散步。他们告诉记者,夏季时这里有水有花,鸭子在池子里游泳、找食,老人、孩子都喜欢过来消暑纳凉,过去的臭水塘成了深受大家喜爱的“湖景”。 李晋忠说,为了整治文水县的黑臭坑塘,文水县制定了为期5年的整治规划,采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护、后期维护”的思路,从后端截污解决污染问题。通过排污水、清淤、坡角格宾石笼砌筑、边坡回填压实修整、泵房建设、安装防护围栏和监控、边坡植草生态修复等方法综合整治,恢复缓洪池原本防洪蓄水的功效,村庄产生的生活污水,则通过管道输送至刘胡兰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文水县共有需要整治的黑臭坑塘240座,截至目前,已经整治完成84座;正在施工的41座预计2024年1月底完工;剩余的115座计划2年整治完成,其中2024年整治完成64座,2025年整治完成51座。 太原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田晋平在参观了黑臭坑塘整治后表示,项目通过清淤排污、生态修复,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配套排水泵房、排污管道实现雨污分流和污水集中处理,对消除涉及流域水环境的污染危害具有重要作用,已实施整治的部分效果显著。建议加大实施力度,提前完成240座坑塘整治。 如今,越来越多像大象村黑臭坑塘一样的臭水塘变为了景色一新的新景观,百姓共享更多生态美。 全省统筹监管 目标“长治久清” 为加快推动山西省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制定了《山西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目标到2025年底,山西省纳入国家监管范畴的196条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实现“长治久清”,纳入省级监管范畴的现有344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完成整治,动态推进新排查发现的农村黑臭水体有序开展治理。 《行动计划》以黄河流域为主战场,以基本消除面积较大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黑臭水体为重点,以实现农村水体“长治久清”为目标,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清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基础。 为此,山西省将重点开展水体排查,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清单,核查建立水体返黑返臭整改清单;找准污染成因,系统调查污染源,科学识别污染成因;实施系统治理,精准开展控源截污,规范开展清淤疏浚,因地制宜连通水系,逐步开展生态修复;制定实施水体巡查保洁制度,严格落实水质日常监测制度,促进“长治久清”。 同时,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建立全省农村黑臭水体监管信息库,对农村黑臭水体实行动态更新、过程监管、核实销号。(程国媛) 责任编辑:刘映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北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