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新疆“海鲜”火爆出圈,背后原因你知道吗?

时间:2023-09-21      来源:中国环境网     


三文鱼、石斑鱼、螃蟹、龙虾、南美白对虾……这些多产于沿海省市的海产品,如今,在新疆这个气候干旱半干旱的内陆地区也可以养殖了,而且这些“海鲜”品种还比较丰富,备受市场青睐。一时间,新疆“海鲜”丰收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引发国内外网友和媒体关注,并一度登上网络热搜。



新疆养殖“海鲜”,竟然能爆火出圈!这种巨大的反差在刷新人们对新疆的固有认知的同时,也成为今年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给近年来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增“绿”不少。


新疆地处内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沙漠戈壁广布,为啥也能出产“海鲜”?河流、湖库水质是如何保护的?水产品生态养殖又有哪些举措?


水质优良,让鱼虾蟹更鲜美


“大家伙抓紧时间打包装箱,第一时间发往南京。”近日,位于阿勒泰地区一牧场的阿勒泰市金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厂房内,总经理刘阳正和工人们一起打包新鲜雪都螃蟹。这批水产约3.5吨,将在55个小时后“爬”上南京市民餐桌。


“我们是阿勒泰地区首家冰川蟹养殖基地,这里水质极佳,螃蟹肉质细腻鲜美、蟹黄饱满,深受市场青睐。目前公司九成业务在疆外市场。”刘阳介绍说,2023年,公司螃蟹养殖面积4000亩,总产量约20吨,产值在140万元左右。


中秋节临近,不仅是螃蟹,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也进入销售旺季。眼下,像刘阳正一样忙个不停的水产养殖户不在少数。在伊犁州察布查尔县坎乡库勒特克其村,水产养殖户管盼盼的罗氏沼虾捞了一筐又一筐;在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的水产养殖基地,养殖户刘红州父子忙着现捞现卖,承包的30多亩池塘,养的都是南美白对虾,每天可以卖出两三百公斤;在博州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尕顺布拉格养殖基地虾塘,村上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丰收,预计可产90余吨……



刘红州说:“博斯腾湖的水质好,养出来的虾壳薄肉厚、肉质鲜美,消费者都很喜欢。”


因为察布查尔县当地水质清澈,气候适宜,即便对环境要求苛刻、被誉为“淡水虾王”的罗氏沼虾,也能在管盼盼的养殖基地“安家落户”,健康生长。


不难看出,水质的好坏决定了水产养殖户的收益,维护水质则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而决定水质类别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化学需氧量和总磷。


以博州的赛里木湖为例,根据赛里木湖各点位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湖泊整体水质年均值符合Ⅱ类水质标准,水质状况总体优。这些年,提到博州本土水产品,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赛里木湖的高白鲑。


“每年7月至10月是高白鲑养殖的关键期,决定着高白鲑的产量。”新疆赛湖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宗霖说,高白鲑品质好、销量高,得益于其生长的优良生态环境。


“不让一滴污水流入赛里木湖,不让一片垃圾进入赛里木湖,绿色发展还原赛里木湖生态蓝,科学保护造就赛里木湖湿地美。”赛里木湖景区管委会副主任亚森江·肉孜介绍说,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赛里木湖近些年在既保护水质、又丰富体验的道路上,选择了规划先行、保护优先、有序建设。


据介绍,近年来,赛里木湖景区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制度。截至目前,环湖禁牧面积累计达42.5万亩,赛里木湖核心区域内退化草场植被得到逐步恢复,环湖周边草场的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控制,入湖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此外,为有效减少泥沙入湖对湖水水质的影响,赛里木湖还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3万亩,实施生态抛石固岸35公里,整治河谷沟道93公里,使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因水而兴,渔业成富民产业


入秋以来,博斯腾湖渔民也迎来秋捕高峰期。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也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每年,这里都会将捕获的4000多吨各种鱼类,输送到人们的餐桌上。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发展生态渔业,博湖县实施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加强人工育苇和退耕还林还草。不仅如此,当地还实施了禁渔期专项治理,采取人工增殖放流,加大对渔业法律法规宣传和执法力度,推广“人放天养”的生态渔业模式。


近年来,博湖县通过源头治理、清污分离、截污分流、截污增淡,促进水体循环、水体交换等系列措施,博斯腾湖水质得到持续改善,进而博斯腾湖成了名副其实的塞外“鱼仓”,并带动当地六万余人就业增收。


中秋佳节临近,福海县乌伦古湖的冷水鱼迎来订购潮。近年来,福海县积极从各种渠道争取资金,通过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优化水生物群结构、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等措施,推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到8月,乌伦古湖水产品累计捕捞5500吨,实现产值1.25亿元。”福海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渔政管理站站长张永亮介绍说,我们对渔业生产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大增殖放流的力度,将乌伦古谷湖打造成为全疆绿色、有机、健康的水产品基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像赛里木湖、博斯腾湖、乌伦古湖这样大面积的水域,当地通过开展湖泊生态治理,让渔业释放出生态红利;而一些地方另辟蹊径,也积极探索走出了水产新路子。


视线向南,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南疆地区,近年来同样获得水产养殖突破,眼下库车市的南美白对虾、疏附县的小龙虾、巴楚县的螃蟹进入打捞旺季,个儿大肥美,肉质紧实,吸引着本地和全国各地客商前来购买。经过两年试养,和田地区和田县喀什塔什乡克孜勒也尔村引进的西伯利亚鲟鱼、金鳟鱼等高山冷水鱼迎来收获。


“我们利用新疆当地的盐碱地和盐碱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新疆丰和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姜生国说,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出鲜虾8吨左右,到10月中旬,还会有10吨虾上市。


“新疆宜渔水域滩涂面积4600余万亩,水质优良,具备河流、湖泊、鱼塘、水库、滩涂、沟渠、沼泽等水资源养殖条件,具有渔业高质量发展良好的资源禀赋。”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渔业监督处处长邓康处介绍说,近年来,新疆天然水域渔业资源开发力度逐年加大,冷水渔业发展呈较快增长态势。


据悉,新疆水域类型条件多样,自然养殖条件得天独厚,渔业资源丰富。目前新疆共有鱼类88种,其中梭鲈鱼、白斑狗鱼等土著鱼类多达46种。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自治区渔业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仅2023年项目资金达到8158万元。截至2022年末,全区渔业总产值达42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水产养殖已成为新疆渔业主产区的富民产业。


科技赋能,冷水渔业快速发展


位于温泉县的赛湖渔业高白鲑繁育基地,一排排孵化器正在孵化鱼卵。赛湖渔业温泉冷水鱼良种繁育中心主任石红军说:“公司使用自主研发的恒低温孵化器,每年可孵化8000万粒高白鲑受精卵,在繁育中心培育3个月后,投放到赛里木湖自然生长,今年公司已投放1200万尾高白鲑鱼苗。”


为提高高白鲑养殖效益,新疆赛湖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展技术研发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公司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攻关。如今,赛湖渔业的育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国家专利。


刘宗霖表示:“2003年赛湖渔业成立,从高白鲑、金鳟、虹鳟等冷水鱼良种繁育开始,逐步建起冷水鱼养殖、深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2022年销售额2500余万元。”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的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吉林台三文鱼养殖基地,三文鱼迎来大丰收。近日,工人们正忙着加工封箱发往世界各地。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娅瑛介绍说,立足丰富的冷水资源,公司采用绿色生态水产养殖方式,目前已经形成集科技研发、苗种繁育、智慧养殖、加工、冷链物流销售、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三文鱼年产量占全国内陆产量的15%。


“今年我们预计总产量是6000吨。目前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大连以及部分出口,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丁娅瑛介绍说。目前,企业正全力推进新源泉国家冷水鱼种质基地项目以及巩留县冷水鱼智慧养殖与加工项目,建成后年可繁育三文鱼苗种800万尾,年产能1.2万吨。


日前,在福海县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阿勒泰地区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盐湖水产养殖基地施工现场,伴随着机器轰鸣声,边坡平整、排水清淤等各项施工作业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福海县农业农村局水产发展中心主任郭玉军介绍,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对50座共3310亩池塘进行大改小,建设300亩生态沉淀塘、生态沟,对现有1100亩池塘进行清淤和护坡加固,并配套实施尾水治理工艺设施构建,配置微孔增氧设备等。项目建成后,水产养殖将由传统粗放型养殖模式向生态、集约型现代化养殖模式转变,形成产、养、销一体化大型养殖示范基地。


今年以来,福海县以强化渔业资源环境养护、提高渔业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水产养殖优势,投资917万元积极打造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在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同时,点燃水产养殖业提升“新引擎”。


在渔业发展过程中,新疆农业部门大力推动倡导绿色养殖,各渔业重点县市积极从各种渠道争取资金支持渔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推广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绿色养殖技术,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绿色养殖技术模式,有效降低了养殖尾水氮磷排放量,绿色养殖技术模式覆盖率逐年加大。


以此为基础,新疆积极推动以鱼净水、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维护水域生物多样性,大水面生态健康养殖取得新进展,实现“一水多用、合作共赢”。(杨涛利)


责任编辑:卓凡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北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