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搬”出安居乐业新生活 ——山西大宁县探索“党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效能

时间:2023-09-25      来源:山西日报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

  大宁县山庄窝铺的1538户4689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城镇小区,过上了小康生活。然而,随着后续工作的开展,人多事杂治理难、“农民”“市民”生活方式转变慢等问题逐渐突出。大宁在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区(以下简称移民区)——昕水镇幸福社区(原名“向阳社区”)移民新区,从基层党建入手,开展“党建示范小区”创建工作,聚焦解决搬迁群众住得好、能融入等问题,完善组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社会综合治理取得良好效果,让搬迁群众“搬”出安居乐业新生活。

构建一套体系
破解支部“散”的问题

  6月30日,幸福社区举办了一场精彩的“迎七一守初心强党性”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社区党员和网格员踊跃报名参加,认真答题、积极抢答,你追我赶、勇争第一。比赛气氛严肃认真又热烈活泼,大家高兴地说:“以前党组织开会,人很难凑齐。现在,不仅人来得齐,学习效果还非常好。通过这次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我们方向更清晰了,干劲儿更足了,将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为居民服务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之初,大宁县成立了移民新区党支部。但是,群众入城后,党组织和党员出现了新变化: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党员到了移民区,没有享受的留在了村里;搬迁出来的党员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县城就业,成了“流动党员”。
  党员党内生活“松散”了,党组织缺了凝聚力,怎么办?大宁县以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在移民新区建成了全县首个“党建小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该县为移民区选派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在社区党总支下设立移民新区党支部,接收党员组织关系,让35名党员找到了“家”。开展集体学习、党日活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增强凝聚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大宁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党建办主任冯治平说,根据楼栋和党员分布,移民新区党支部共划分11个党小组。按照单元划定党员中心户,构建起“城区乡镇党委—社区党总支—移民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实现党的组织有效覆盖。目前,通过评选10户“十星级文明户”,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化解纠纷、调解矛盾,实现了小区治理党的建设、文明创建、社会综治工作“三网合一”,为全县社区治理树立了榜样。

弘扬一种文化
破解力量“弱”的问题

  正值午饭时间,在幸福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免费午餐。居民于玉亮说:“我们住处离食堂不远,走路两三分钟就到了。这里一天管我们两顿饭,饭后大家还可以打打扑克、散散心,说说笑笑挺愉快、挺幸福。”
  大宁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故事、红色遗迹随处可见,移民新区注重弘扬“红色文化”,激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幸福社区逐渐建起日间照料中心,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和晚餐。在移民新区设立“自强走廊”“中国梦舞台”“说事议事亭”等活动场地,经常性地组织开展老党员讲党史、孝老爱亲评选、文艺汇演进小区等活动。
  此外,大宁县依托“县校合作”“党员进党校”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组织移民区支部班子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向优秀支部书记面对面取经,持续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在全县村(社区)支部书记培训中,幸福社区移民新区党支部书记贺建新自豪而又激情满满地介绍:“我们建成了全县首个‘党建示范小区’,小区党支部发挥‘主心骨’作用,广泛收集居民问题需求,发动党员群众齐心协力解决难题,逐渐带动形成了大家的事有人管、管得动、管得好的风气。”

组建一批队伍
破解作用“小”的问题

  “记平,外出打工交通补贴办好了。”随着社区党员冯鹏娟的一声招呼,正在地里忙活的于记平,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原来,幸福社区居民于记平家的耕地,距离居住地有50多公里。社区党员不仅帮他妻子办好了“外出打工交通补贴”手续,还把打好钱的银行卡给他送过来。他高兴地说:“有了党员干部帮忙,我就能安心种地,不误农时了。”
  围绕移民新区群众办事特点,大宁县突出“群众找党员身边就有、你有事我帮你跑”理念,充分发挥党员作用,成立“党旗红”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积极投身网格化管理中,对整个小区700多户逐一摸排,宣传政策,开展卫生整治等活动,目前服务1500余人次。建起“党群服务驿站”,设置咨询区、阅览室、服务区、儿童托管区、党群议事区、党群活动区等6大区域,配备急救药物、公益雨伞、工具箱、饮水机等便民设施;由支部党员组成“跑腿团队”,开展保险缴纳、养老认证、组织关系转接、低保救助等代办服务,党员争当群众的“勤务兵”,累计办理跑腿事项1100余人次。

形成一套机制
解决可持续问题

  “我们设置了服务评价台,结合党员积分管理办法,实行一人一手册、一事一登记、一月一审议,每月党日活动时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和评比,评比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公示,并直接作为评选优秀党员、选拔村社‘两委’干部的主要依据。”冯治平介绍说,县里先后制定出台了《大宁县关于加强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群众自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向阳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整套制度。
  该县由小区党支部牵头,采取推荐、选举等办法,成立小区业主委员会,设立安全巡管、环境卫生、草坪绿化、公共设施维护、车辆管理等自治小组,小组组长由党员、楼栋长或有威望的居民担任,建立“有事大家说”机制,实行“小区事、小区议、小区办”,打通居民表达诉求、投身小区建设的通道,先后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00余条,调解处理物业与业主矛盾60余次,增强了搬迁群众对小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目前,在移民新区服务“孵化”机制的推动下,大宁县各小区居民群众积极组建各类社会团体,组成了一批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纠纷调解、文明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各界群众通过参加各类文体活动,逐渐由“农民”向“市民”转变,社区环境和风气不断改善。

本报记者陈俊琦


责任编辑:卓凡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北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